龍應台的大江大海一九四九這本書, 第二部江流有聲, 斷岸千尺中, 第十四段夏天等我回來, 我節錄其中的一段如下;
.......我的兒時記憶中, 也有一個大屋頂, 那是一個直通通的大倉庫, 在我七歲的眼光裡, 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屋頂了.
裡面住著數不清的人家, 每一家用薄薄的木板分隔, 有的, 甚至只是一條骯髒的白被單掛在一條繩子上, 就是隔間. 兩排房間, 中間是長長的通道, 男人穿著磨得快要破的汗衫, 手裡抱著一個印著大朵紅花的搪瓷臉盆, 趿著木屐, 叭搭叭搭走向食庫後面的空地上的公用水龍頭. 女人在你一低頭就看見的床舖上奶孩子, 床鋪下面塞滿了亂七八糟的東西. 大一點的孩子一旁打架, 互相扭成一團, 小一點的在地上爬.
下雨的時候, 整個倉庫噪聲大作, 雨水打在一定是全世界最大張的鐵板上, 如千軍萬馬狂殺過來; 屋子裡頭, 到處是碗, 盆, 鍋, 甕, 接著從屋頂各處滴下來的水, 於是上面雨聲奔騰, 下面漏水叮咚, 嬰兒的哭聲, 老人的咳嗽聲, 還有南腔北調的地方戲曲, 嗯嗯唉唉婉約而纏綿, 像夏夜的蚊子一樣, 繚繞在鐵板頂和隔間的帳之間.
那是高雄碼頭, 一九五九年...........
然後, 我們又搬家了, 從高雄的三號碼頭搬到一個海邊的偏僻漁村. .........
看到這裡, 眼眶又不爭氣了, 因為, 龍應台所描述的, 就是我從小生長的地方. 套用目前電視流行的一句話, 其相似度百分之九十, 只有二項不符, 我們那時的公用水龍頭在倉庫前面, 大馬路旁邊, 還有就是我們那時候, 好像沒看到"老人", 整個倉庫裡, 住著十餘家, 都是中年人, 以及像我們這一代的小孩子.
倉庫早在民國58年左右拆了, 現況為高雄港務警察局的派出所. 後面的第三船渠, 目前停放海巡署的小型巡邏艇, 當年為是林商號的儲木池, 成排的原木, 由拖船沿著愛河運往現址為河西路的林商號工廠. 當時水很清, 有許多魚, 是我們小孩子玩耍, 玩水的好地方. 倉庫前面是蓬萊路, 我們 十數戶住家, 共用一個門牌"蓬萊路30號", 行政區屬鼓山區, 但生活機能大部份在鹽埕區. 蓬萊路這個地名, 就算是哈馬星或鹽埕區的在地人, 也不見得會有人知道.
倉庫的前面原來是一個陸橋, 由現在港務局七賢三路的牌樓開始, 直接跨越鐵道到港區裡面. 陸橋的下方空間, 是我們孩子們玩耍的地方, 也是媽媽們打零工, 像是編織登陸艦換載用麻繩網, 或是到被服廠拿貨安裝扭扣的場所.
當時, 龍應台7歲, 我12歲, 說不定, 她在陸橋下玩跳繩, 我們男孩子在儲木池裡抓烏龜呢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Dick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