訪印心得及感想
1 觀賞到世界七大奇景之一的泰姬陵。
2 印度城鄉差距大,比較曼達瓦Mandawa以及齋浦Jaipur,一個是偏僻的沙漠都市,另一個郤是國際性的都市,其市景及飯店設施等,有天壤之別。等到了德里Delhi更是小汽車到處可見,各類Office的staff服裝也比較整齊些,不過路旁倒地睡覺,或安棚生火燒飯者,也到處可見。
3 錫克族是印度教的改良派,當初由一名老師創始,改善原印度的種姓制度、改善不崇拜偶像等,受到當時較底層民眾的擁戴,漸漸形成一個印度教的改良派,「錫克」這二個字在印度話是指「學生」的意思,相對於當初創教的老師,他的跟隨者就以錫克自居,錫克族人的特徵有5項;
3.1 留長髮及鬍鬚-以便與信奉印度教的區別。
3.2 隨身帶梳子-整理儀容以尊敬神祇。
3.3 手上帶手鐲-在無法留長髮及鬍鬚的所在,起碼的錫克教的信徵。
3.4 帶小彎刀-隨時保護自己,避免遭印度教的殺害,直到目前為止,錫克族人在街上帶刀都是合法的,但不可帶上飛機。
3.5 穿著稍短的褲子-把脚露出來-避免把泥沙等不潔東西,帶進神聖的廟宇。
4 公共廁所不多,男士到處小便情形,隨處可見,7月22日凌晨由德里至曼達瓦Mandawa途中,沿途兩旁空地,到處可看到男士們蹲在地上大號,每人大約數十公尺遠的距離,倒沒看女士們如何方便,也沒有問導遊Salugi。
5 政府不負責教育的費用,任何學生要讀書,必須自行支付學費,就算是公立學校,也要支付相當的費用,所以在印度,也只有中產階級的家庭,才會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,一般底層民眾無力負擔學費,有錢人的孩子被慣壞,或是從小到國外讀書,跟本不在國內,與傳統的印度文化完全脫節。
6 不論學校形式、大小、有教室或露天,所有學生都穿制服,7月24日由齋浦爾至 Agra 途中,看到一所小學幾個班級,在樹下上課,黑板就放置在樹幹旁,小朋友坐在地下,但都穿制服。
7 鄉村路旁都有蓄水池,有些是圓形,有些是長方形的,除了供民眾使用外,更是在外流浪的牛、豬、狗等動物飲水之用,不用誤會,在印度,尤其是鄉下地方,街上的牛、豬、狗等,都是沒人養的,因為印度人不吃牛肉、豬肉及狗肉,所以這些動物在街上,跟本不怕人類。
8 在印度這幾天,沒看到印度人(男人及女人)抽煙,Salugi 說印度男人喜歡嚼食一種提神煙草,在街旁小攤販很容易看到,包成一小包一小包,打開後一口吞入,嚼後能產生累似抽煙的感覺,所以,在印度買不到香煙,也有可能不容易買到,這倒是我第一次觀察到的印度現象。
9 街上印度人配戴眼鏡的人很少很少,這次7天印度之旅,在街上只看到1位戴眼鏡的年經人。同時絕大多數的女性,身著印度傳統的Sari,在齋浦爾只看到少數的2-3位身著普通衣服的女性。
10 在齋浦爾Jaipur搭乘三輛車途中,看到路邊有人用傳統打字機在打字,原來是印度不會寫字的人很多,需要有讀過書的代打資料,或是寫信郵寄或傳真用,真稀奇。
11 在齋浦爾Jaipur城市宮殿外面,有人用老式照相機的服務,經詢是德國徠卡的照相機,已經有150年歷史,當然只可以照黑白片,照相的過程是,先拍負片,再由負片拍一張正片,時間約5分鐘,一張照片要價20盧布。其實本館可以利用原始照相原理,將類似古老的照片拍照及沖洗等,做為很好的教材。
12 印度西部比較保守的印度教婦女,外出時會把臉罩住,避免自已的臉被丈夫以外的男人看到,但所穿的Sari確可把肚臍裸露在外,說起來有些予盾。
13 印度的種姓制度源起於職業的分工,擔任祭司者最高、其次為軍人、商人及一般勞工,彼此因為工作的價值不同,漸漸形成階級及隔離,甚至有其特有的姓氏,不同種姓之間不得同婚,目前佔百分之七十的農村仍有此項傳統,在都市則不會發生。
14 許多的第一次;
14.1 第一次騎駱駝。
14.2 第一次騎大象。
14.3 第一次看到孔雀竟然會飛,還是野生的。
14.4 第一次看到流浪牛、豬,當然還有我們這裡隨處可見的狗。
14.5 第一次學做瑜伽及冥想,雖然只是皮毛中的皮毛,也是難得的經驗。
14.6 我1999年去印度加爾個答開會時,去大吉嶺旅遊,問導遊麥當勞在那裡,他回答:「誰是麥當勞?」,今年在德里,我看到一家麥當勞,不過沒機會進去,不知沒有有賣牛肉漢堡,價位如何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