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75歲之前,健保系統每2年都會通知我做大腸癌的篩檢,萬75歲以後沒有,我分析的原因,應該是大腸癌形成時間比較慢,75歲以後就算發現篩檢結果為陽性,如果不去理老,其實對老人的影響應該不會太大。
昨天,2025年2月18日星期二,我再次,第4次的做大腸鏡檢查,又切了二粒息肉,主刀的吳醫師說應該是良性,至於3年後是否還要再來做一次大腸鏡,可能要等到3月3日回診時,再請教吳醫師了。
今天我問了ChatGPT相關問題,它給了我以下的答案,符合我原來的預期想法;
台灣的全民健康保險系統,提供每兩年一次的糞便潛血篩檢(FOBT/FIT)作為大腸癌篩檢措施,適用對象為 50至74歲的民眾。然而,75歲以上的民眾則不再納入這項篩檢計畫,主要原因包括:
1. 國際指南建議與證據有限
• 研究顯示,大腸癌篩檢的主要效益(降低死亡率)在 50至74歲族群最為顯著。
• 美國癌症學會(ACS) 及 美國預防醫學工作小組(USPSTF)建議:
• 75歲以上的篩檢應依個人健康狀況考量,而非常規提供。
• 85歲以上不建議篩檢,因為可能帶來的風險大於效益。
2. 篩檢風險與侵入性檢查考量
• 糞便潛血篩檢陽性者,需進一步接受大腸鏡檢查,但大腸鏡屬侵入性檢查,對高齡者風險較高(如腸穿孔、出血等併發症)。
• 75歲以上的腸道老化、共病較多,可能增加檢查的併發症風險,甚至導致不必要的醫療負擔。
3. 篩檢效益下降
• 大腸癌發展緩慢,如果75歲之前都保持規律篩檢,罹患大腸癌的風險已大幅降低。
• 高齡者的平均壽命與篩檢後存活效益的關聯性下降,因此不再強制提供篩檢。
4. 資源分配與政策考量
• 健保資源有限,政府需在成本效益之間做平衡,將篩檢資源優先提供給 50-74歲族群,這是全球大多數國家篩檢政策的共識。
總結:高齡者仍可依個人狀況決定是否檢查
雖然 75歲以上不再享有公費大腸癌篩檢,但如果有大腸癌家族史、過去篩檢曾發現異常、或有腸胃道症狀,仍可自行選擇自費檢查(如糞便潛血或大腸鏡)。建議與醫師討論,依健康狀況決定是否篩檢,以避免不必要的醫療風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