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427期2022年1月份的遠見雜誌,第22頁由高希均主筆的觀念衝擊專欄,他以:2022:我的家在哪裡?為題寫的文章,很能打動我對"家"的感觸。

44D5EFA4-FB42-46B8-87C7-935B603DC301.jpeg

文章的第二段引述魯迅說過的話,我到過的地方,就是我的家鄉。按照這個說法,高希均說他有三個家;上海,台北,美國的河城。如此來說,我只有一個家,就是台灣,再縮小來看,高雄。

我曾經對"家"這個字拆開來解釋,寶蓋代表著一個可以遮風避雨的地方,下面就是豬,也就是一群豬住在一起,這就是一個家,只要豬群能夠一起,那裡都是家,完全符合了魯訊的說法,我到過的地方,就是我的家鄉。

但是,家跟家鄉又有很大的不同,你所在的處所是"家",而"家鄉"應該包括了這個家所在的地方,甚至是這個家所在的國家。

我出生在台北市,己經在台灣生長了75年,有時候想想,台灣是我的家鄉嗎?

再引述高希均在這期遠見的專欄文章,他比較了他的兩個"家",上海與台北,他說"上海拚命建設的旺,與台北政治對抗的鬥,形成了鮮明而又令人焦慮的對照。我頗有同感,尤其是每到選舉的時刻,這種焦慮的對照感更為明顯,選民被候選人逼著要選邊站,這真的是我想要的家鄉嗎?

前幾天我兩個小舅子到家吃便飯,小女兒母子三人也在,席間,其中一位小舅子考孫子的台語,說是要好好學台語,我很自然的回話,在我們家,母語是國語,台語只要聽的懂就好了,將來到社會上如果有需要,自然就會學會。放眼全世界,講台語的除了台灣以及閩南地區之外,還有什麼地方有人講呢?講的一口流利的台語,除了將來出來競選市議員駡人之外,應用的地方其實也不多。

高希均的文章末,敍述了家與家鄉的定義,他說;

     安身立命的"家"宛如"家鄉",有家人團聚的溫暖,有左親右鄰的和睦,更擁有社會各階層的和諧,與國家的安全與和平。我衷心祈禱台灣的"家",有一天會變成我的"家鄉"。

最後那句話,正是我目前感觸最深的地方。

79D0971C-6AAE-4405-A53F-16789D95578B.jpeg

高希均以中華情懷,做為這篇文章的結尾,也是結論;

    "家鄉"不一定能尋回,但中華情懷不能沒有。那就是不論身在何處,做為中華民族的一份子,要擁有世代傳承下來的這份綿綿情懷-

    (1)對百年屈辱與衰弱有悲情。

    (2)對中華歷史與文化有熱情。

    (3)對中華傳統與倫理有深情。

    (4)對神州河山與大地有鄉情。

    (5)對台灣本土與原鄉有真情。

小時候被同學駡"外省豬",長大到現在還是會偶而被人稱"外省人",或外省第二代,何時能把台灣的"家"變成"家鄉"?我在閉眼之前可以期盼的到嗎?

2022年4月18日後記:同樣的雜誌,2022年4月份的遠見,24頁,張作錦的短文,標題為:只問良莠,不問漢回,林則徐百年前就知怎樣處理「族群問題」。

再節錄他所寫的開宗明義的第一段文章;

台灣光復己經70多年了,到現在島上還有所謂省籍問題,族群問題,還在談「轉型正義」,弄得社會不安,影響國家的和諧發展。

看到這裡心中真的很有感觸,天佑台灣!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DickFu 的頭像
    DickFu

    傅憲成的部落格

    DickF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