這期(742)的天下雜誌,第50頁,由天下雜誌總主筆陳良榕先生撰寫的文章,標題是「新版芬蘭化,值得台烏借鏡」,很有感觸。
台灣跟烏克蘭有許多相同的地方,其中最重要的是,都有一個龐然大物,而且不懷好意的鄰居,不同的是,我們與大陸同文同種,而俄羅斯則有吞併芬蘭的野心。
文章中所謂的芬蘭化,起於1939年芬蘭悍然拒絕被蘇聯併吞,隔兩年,1941年的蘇芬戰事,芬蘭戰敗,並割地,賠款。之後的幾十年,芬蘭為了不被蘇併吞,忍辱選擇了一條,在西方國家顯得駭人聽聞的道路-犠牲部份經濟,外交的獨立性,甚至自我言論審查。
例如,當其他國家大力譴責蘇聯侵略匈牙利與捷克,芬蘭政府及媒體保持沉默。這就是芬蘭化的由來;一九七九年紐約時報如此解釋這個單字:「一種可悲的狀態,弱小鄰國畏於超級強權的武力和政治的無情藐視,而對於自身主權做出無恥和令人難堪的讓步。」
由於處境累似,「芬蘭化」也一直被視為台灣與大陸關係的選項之一。只不過,隨冊者蘇聯的解體,以及芬蘭國力日益強大,昔日的芬蘭化定義早己成為歷史了。
1941年的蘇芬戰事,當時芬蘭只有12萬裝備簡陋的軍隊,他們的戰爭指導方針是,每死一名芬蘭士兵,就要有八名蘇聯士兵陪葬。他們不是要擊敗蘇聯,而是要讓蘇聯的勝利「代價高昻,進度緩慢,而且痛苦」,而當時的決心延伸至今。目前芬蘭人自認,該國能讓普丁不敢越雷池一步,來自其強大的軍力,以及國民不惜一戰的決心,這是最新版本的「芬蘭化」。
上述新版的芬蘭化,表現具體的事實是,簽下94億美元的合約,向美國購買64架最新進的F-35戰機,以及8成年輕人支持目前的徵兵制,當被問到,即使情勢不樂觀,如果受到攻擊,也有百分之78男性肯定回答桿衛自己。
台灣的背景與芬蘭不同,但廢除徵兵制,以及低彌的悍衛國家的決心,才是我們最大的危機吧!
留言列表